古松溉号称有“九宫十八庙”,鼎盛时期的庙宇多达20个,玉皇观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且保存最完好的一处道教场所,主位供奉圣真玉皇大帝。在松溉古镇,玉皇观又被人们称为“五省公所”(五省指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接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移民。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为粮食交易市场,后来被改为松溉剧场,其中设有镇内最大的戏台,逢年过节,上千人齐聚于此,热闹非凡!
罗家祠堂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约有600多年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罗氏第十四代传人罗奇英(康熙丁西科举人,曾任秦州清水县知县)主持修建该祠直至完成。时逢康熙皇帝派出的八府巡案泸州溯江而上,行至松溉,得见建祠人正是自己的尊师,遂赠匾题词“罗府宗祠”四字,这块匾额至今尚存。据说在罗家祠堂内,原来横挂着明朝皇帝御赐的家法匾,用以管教族人。 祠堂总体呈四合院布局,后殿房屋的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房内有六根木质圆柱,柱础为八棱石柱础,上雕花草、动物纹。门坊石梁雕有花、草、人物,十分别致。后殿房屋通高12米,檐高8米,面阔5间,长13.1米,进深一间长9米。罗家祠堂现存建筑,除后殿以外大部分都是在原屋旧址上新建。 每年罗氏川、黔、渝等地族人聚集松溉,举行祭祀典礼,参加者多达两千余人。罗家祠堂对于研究永川地区清代建筑形制及宗祠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油纸伞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伞面是用涂过桐油的专用纸张做成,故名油纸伞。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尼龙布伞面的“洋伞”,逐渐取代了工序复杂的传统油纸伞。近年来,随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油纸伞。在松溉古镇,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永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以90后非遗传承人罗钞为代表的的年轻人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制作出了带有松溉地域特色的油纸伞,引得游客纷纷驻足采购。
熊氏杆秤制作全用手工,包括选料、荫干、初砍、粗刨、精刨、粗磨、精磨、定尺、定位、定点、配件锉磨、配件淬火、配件固定、确定刻度、等分刻度、校对刻度、钻孔、嵌星、磨星、包头、上漆、抛光、校重等20多个程序。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农村人夸秤好,都说‘这秤准’而不会说‘这秤漂亮’,所以,一个做秤人的手艺全体现在秤准与不准之间。”据熊氏传人介绍,秤要准,以下五道工序最关键:一是配件锉磨;二是确定刻度;三是等分刻度;四是钻孔;五是嵌星。
棕编是一门传统手工技艺,艺人以普通棕榈树叶为原料制作成各种工艺品。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在松溉古镇,以重庆棕编传承人杨老师为代表,擅长做龙、蜻蜓,蜘蛛、公鸡、乌龟、老虎、蝎子、蛇等等动物形象,形态灵活,栩栩如生,逼真的造型吸引游客驻足。
靠近上码头的临江街,随着松溉古上码头的发展而兴起,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松混古镇最早开始繁荣起来的街区,也是松溉集镇起源地。如今的临江街商铺林立,却依旧保持了它的古风古韵街巷格局并没有发生大大改变,长长的青石板路正是松溉古老的证明。 大阳沟是临江街的一条支路,呈东北往西南方向,北面连接松子山街,街道的两侧建有众多明清时代的院落,住着不同姓氏的大家庭。至今仍保留有刁家院子、梅五院子、团结院、白果树院等民居院落。附近还保留有古时的货物中转站济泰货栈。